三伏天栽树如何做到100%成活率
可以从四个措施处理实现这个目的:
第1项措施:对其叶面喷洒蒸腾抑制剂(目前市场上所经营的有三种形态:1、成膜型;2、生理调节型;3、光反射型)抑制水分的蒸发和养分的流失,减少高温灼伤和枝干抽条,增强植物抗性和自身免疫力;从树体外部进行控水,以保证树体内充足的含水量。
第2项措施: 向树冠和树体上(树体上缠草绳)喷水(雾化);以降低树体的温度减少蒸发量,另外由于细胞液的渗透压作用,还可以通过树冠及树表皮活细胞吸收水分,从而增加树体的含水量。(注意要点:于上午10点前、下午4点后给树体及附近铺装地面喷水,减少辐射热对树体的烘烤。)
第3项措施: 对修剪或截枝断根时留下的伤口,要用伤口一抹愈合灵进行伤口处理,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,避免过多的水分和营养通过伤口流失(伤口处理,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,避免过多的水分和营养通过伤口流失;大家要知晓,大的切口相当于一个抽水机在向外抽水。)
第4项措施: 直接树干注射大树注射液如大树营养快线,给树体补充营养和水分;打通树体经络,加快树体双向传导;提高水分利用率;从树体内部补充水分和营养,以保证树体内充足的含水量;(前三项说的的都是反补水,此为正补水。早在1969年,科学家冯晋臣为证明了输液原理用于植物的可行性。树干输液补水1公斤,相当于地面灌溉50-100公斤。同时正规质量过关的营养液具有如下特点:1、补充水分,使树体水分代谢平衡;2、打破树体休眠,促进其正常生长活动;3、补充营养,防止树势削弱;4、补充抗衰物质,达到衰弱复壮;5、促进根系发生,达到快速自养)
在传统的栽植观念中,种树回填土后,是一定要踩实的。不然的话,会被认为根系和土壤不能紧密接合,就会影响生根,甚至会出现吊空导致根系饿死的现象。从2011年以来,在移栽树木的过程中,我开始有意识的把踩实这个环节放弃掉。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检验不断论证,事实也证明没有踩实的,比踩实的扎根更快一些,缓苗更快一些,沤根更少一些,成活率更高一些。
为什么前辈一直认为的踩实环节竟然毫无意义?他们为什么要坚持进行踩实这个环节呢?
这个观点的形成,根据老师傅们的综合描述,理由大致如下:
1、踩实可以让根系和土壤紧密接合,根系扎出后可以顺利进入土中吸收营养;
2、踩实可以最大限度的固定树木,防止倒伏伤根。
3、踩实可以防止树体土球后期下沉,导致树木深栽现象出现。
4、踩实可以把土壤当中的大土块压碎,防止吊根现象的发生。
是否思考过全部踩实存在哪些弊端呢?
首先,关于踩实因为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,导致人们在使用该技术措施的时候不加辨析,甚至生搬硬套!比如,只要土壤含水量超过30%,就不能踩实。换句话说,只要土壤湿润,手抓能成团,就不能踩实。此时踩实,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提高,踩实后会造成土壤板结!
其次,踩实,踩多实?是用脚踩?还是用砖块砸?还是用铁锨把砸?因为没有说明,这几种情况在现实中屡见不鲜!结果呢,就出现了“深挖死砸,扁担发芽”这种很奇怪的说法。这就是以讹传讹的结果。
第三,深挖死砸的做法导致根系区域严重不透气,严重缺氧,根系呼吸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出来,又反过来抑制根系的发生,最后导致根系失去活力,出现沤根现象。我们总结的粘土地种树,死树的原因90%以上是淹死就是从这里总结出来的。
第四,深挖死砸的做法还会在粘土地上直接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——上面浇成浆了,水分下不去,形成“上涝下旱”的奇葩现象。
如何做到上虚下实,氧气充足?
首先,好好整地,避免大坷垃的出现。回填底层土后,可以进行踩实。因为土粒较细,浇水后,土壤和根系会自然接合,充分结合,不存在吊根现象,也不会存在吊死根的现象。
第二,放置土球后,此时的回填土不提倡踩实。用搭支撑的方法进行固定,防止东倒西歪。浇水后让土球周围土壤自然落实。
第三,底层回填土虽然进行了踩实,但还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土球进一步下沉最后导致树木深栽现象,我们一定要坚持浅栽高培土的植树原则。
挖大树穴后,第一步回填土是土球未进树穴时进行的,如果土球高80公分,我们直接回填到距离地面40公分的深度。回填的是好土,是表层土。我们可以在下层铺设大沙乃至小石子,既能增加根系的透气性,还能防止底层土较大程度的沉降。事实证明,在底层铺设30-40公分的土掺沙或者土掺小石子,能大大提高根际的透气性,还能大大提高树穴的排涝能力,对于移植树木的快速扎根意义重大。
两个关键的点——地面处如何处理,树干接合处如何处理。)
处理后: